美国学券制改革运动(4)

文章长度:约4千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摘要:学券制是一种教育资助模式,政府将部分教育经费发放给家长,由其自主选择学校或教育方式。从2022年开始,至2025年5月,全美共有16个州建立了通用学券制。本文介绍了学券制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左派痛恨学券制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学券制,公立教育。

本文初稿撰写于2023年,彼时正值美国学校选择改革运动蓬勃发展,学券制立法在共和党主导的州迅速推进。本文旨在简明介绍学券制的概念、运作机制及政治背景。2025年4月,德克萨斯州通过学券制改革法案,促使我更新并重新发布此文。由于原文篇幅较长,我将其拆分为五篇,逐篇发布。本文为该系列第四篇。

四、学券制的兴起与左派的反对

学劵制兴起的契机

学券制在过去几十年进展缓慢,却在近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其背后原因何在?本文分析了推动学券制改革的三大因素:联邦最高法院的里程碑式判决、疫情后公立教育的信任危机,以及极左“呕客”(woke)意识形态引发的文化战争。

学券制的法律基石

学券制得以在全国推广,首先得益于联邦最高法院的系列判决扫除了法律障碍。2002年的泽尔曼诉西蒙斯哈里斯案确立了学券制合宪性;2020年的埃斯皮诺萨诉蒙大拿州税务局案禁止各州将宗教学校排除在学券计划之外;2022年的卡森诉马金案进一步确保各州不得歧视宗教机构。这些判决澄清了对政教分离的常见误解,为学券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详情见本系列的第二篇。

疫情后的公立教育危机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公立学校的应对措施引发了家长广泛不满。学校关闭、强制口罩令以及远程教学的低效导致学生学业水平大幅下滑。2022年全美学业水平抽样测试(NAEP)的结果显示,疫情两年内学生成绩倒退,抹去了过去二十年的进步。2021及2022年各州的州级中小学统考的结果,同样反映新冠两年内全美中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严重倒退。公立学校的大规模关闭和远程教学是主要原因,而教师工会作为关闭学校的主要推手(期间教师工资照发),却以荒诞理由阻挠学校重开。例如,芝加哥教师工会宣称推动复课源于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此类言论进一步激化了家长对公立教育的不满。

呕客文化战争与DEI的推波助澜

学券制改革的更大动力源于左派掀起的文化战争,尤其是呕客(Woke)运动的意识形态入侵。自2014年以来,呕客势力逐渐渗透美国各大建制体系,包括娱乐、新闻、商业、金融、法律、非政府组织、联邦政府、民主党及学术界,唯独右派组织仍在抵抗。在这一背景下,呕客意识形态全面侵入中小学教育,集中体现在性别和种族两大议题上,而臭名昭著的DEI政策(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即身份多元主义,结果平均主义,表面包容主义)则通过制度化手段放大了这一侵蚀效应。

性别议题的意识形态灌输

呕客势力将变性议题强行引入中小学教育。初期政策要求变性学生享有与性别身份一致的权利,例如允许自认女性的生物男生使用女厕所或参加女子体育比赛。这些学生往往未接受变性手术或荷尔蒙治疗,仅凭性别身份声明便可改变身份。此类政策在保守地区遭到家长强烈反对。如今,呕客教师进一步在小学课堂探讨变性议题,推荐相关书籍;呕客图书馆员则将变性和跨性别书籍引入学校图书馆。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公立学区制定政策,允许学生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更改性别称谓或接受变性咨询,剥夺了家长的知情权。

DEI政策将这些举措包装为“包容性”教育,视反对意见为偏见,压制教师和家长的异议。这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强加,严重损害了家长对学校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信任。

种族议题与批判种族理论

在种族议题上,呕客势力通过社会课程将批判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 CRT)引入中小学,灌输极左思想,强调种族身份,夸大种族对立,并推广扭曲的修正史观。例如,1619历史课程宣称美国独立是为了维护奴隶制,这一说法被历史学家批为胡编乱造。此外,部分公立学校举办种族歧视的活动和项目,仅允许黑人或拉丁裔学生参与,排除白人和亚裔学生,违背公平原则。

DEI政策通过强制实施种族配额和平均主义,将群体身份置于个人能力之上,削弱了教育的学术使命。这种做法不仅疏远了重视客观标准的家长,还将资源从教学转向意识形态灌输。

呕客策略与DEI的压制效应

以上所述的是全美范围内,包括在共和党州内,可以在公立学校观察到的普遍现象。呕客势力利用对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渗透,强行把文化战争引入中小学教育。

尽管呕客教师和管理者在教育界仅占少数,但他们通过恐吓策略放大影响力。公开反对呕客的人士常遭到网络暴力,呕客活动分子通过社交媒体组织骚扰,逼迫雇主开除异见者。DEI培训进一步强化顺从,将异议贴上“有害”或“压迫性”标签,营造寒蝉效应。这种高压环境迫使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敢怒不敢言,公立学校逐渐成为与民众主流价值观对立的意识形态堡垒,促使家长转向学券制寻求出路。

立法反制与执行困境

为应对呕客挑战,部分共和党州通过立法禁止公立小学讨论性别议题、讲授种族批判论,并限制相关书籍进入学校图书馆。然而,这些法律在执行中面临困难,因为难以对教师或管理者的意识形态进行审查。呕客教师和管理者通过改换名目规避规定,例如将呕客教学重新包装为“社交与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教师工会还散发指导手册,教授如何绕过法律限制。这种规避行为凸显了对公立学校进行改良的困境,也进一步坚定了家长支持学券制的决心。

法律上的胜利、疫情暴露的教育弊端以及呕客与DEI的过度扩张共同摧毁了公众对公立学校的信任。家长权利运动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崛起,与学校改革运动合流,为学券制提供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学券制赋予家长选择与自身价值观和学术目标相符的学校,特别是在保守派群体中获得强烈共鸣,成为对抗教育系统失能的结构性解决方案。

学券制的兴起是对公立教育系统失灵的深刻回应。法律突破、疫情后信任危机以及呕客与DEI的意识形态侵蚀共同构成了改革的催化剂。DEI作为呕客议程的制度化推手,通过优先考虑意识形态而非教育质量,加速了家长对公立学校的失望。学券制不仅是政策上的胜利,更是家长重新掌握教育主导权、捍卫教育本质的象征。

左派痛恨学券制的根本原因

学券制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政策,在美国引发了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尽管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教育资金再分配支持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制度,左派却对其深恶痛绝。

学券制的再分配本质

学券制下,除残疾学生和特困家庭享受到特殊补贴外,教育资金按学生人数平均分配。无论家长纳税多少,每名学生获得的教育经费相同。这意味着高收入家庭获得的学券资金远低于其税款贡献,而低收入家庭获得的资金远超其纳税额。显然,学券制通过高收入群体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子女教育,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也是一项惠及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政策。

按理说,这种再分配性质符合左派的社会公平理念。然而,学券制在美国却属于右派政策,原因在于它赋予家长选择权,打破了公立学校对中小学教育的长期垄断。

公立学校的垄断现状

美国中小学教育高度集中于公立学校,约90%的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仅9%就读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体系堪称全美最大的垄断组织,中小学教育则是垄断的重灾区。讽刺的是,一向标榜反对垄断的左派,对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从未提出异议,反而极力维护。

公立学校并非天生垄断。美国公立教育起源于殖民时期社区和教会自发设立的学校,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村塾、族塾、义塾,体现了去中心化的本地政治传统。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由地方校董会管理,州级校董会提供指导,联邦教育部影响有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由教师和学校自主决定,充分体现本地控制(local control)的原则。

然而,20世纪末,受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刺激,美国开始制定州级教育标准,逐步削弱本地控制。尽管如此,由于各州对联邦干预的抵制,美国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联邦教育标准。但一个隐秘的“特洛伊木马”悄然侵蚀了这一去中心化体系,赋予左派前所未有的控制力。

教师工会的意识形态掌控

全美教师工会拥有400万会员,是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也是民主党最大的政治献金来源。教师工会的重要性远不止于金钱,其真正威力在于通过掌控公立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群体,间接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左派借助工会影响力,推行左倾教育政策,在课程中注入激进理念,向教师和学生灌输左派思想,从而在培养倾向左派的选民中占据先机。可以说,控制了公立教育也就控制了美国的下一代,教师工会因此成为民主党政治机器的核心部件之一。

这种掌控绕过了分权制衡的政治设计,无需联邦立法授权,便实现了左派无法通过常规政治途径达成的影响力。公立学校成为左派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课程内容被注入性别、种族等议题,学生被塑造成符合左派愿景的“未来公民”。

学券制的颠覆性威胁

学券制通过赋予家长选择权,从根本上动摇了左派的控制基础。每名学生使用学券进入私立学校,不仅是对私立教育的支持,也是对公立教育体系的削弱。随着学券制普及,学生和教育拨款将逐渐流向私立学校,部分教师也会离开公立体系和教师工会。公立学校为与私立学校竞争,不得不调整政策,例如放弃某些激进的左派教学内容以迎合家长需求。

学券制的多重效应——学生流失、拨款减少、教师流失以及课程改革压力——将从根本上削弱左派和教师工会对中小学教育的垄断控制。这正是左派痛恨学券制的核心原因:尽管学券制具有福利性质,其赋予家长的选择权却威胁到左派通过公立教育体系塑造意识形态的长期战略。

学券制表面上是一项教育福利政策,实则通过打破公立学校垄断,挑战了左派对中小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掌控。教师工会作为左派的政治堡垒,依靠对公立学校的控制维持其影响力,而学券制的兴起直接威胁这一根基。左派对学券制的痛恨,归根结底源于其对家长赋权的恐惧——因为这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教育垄断,更动摇了他们塑造美国未来的能力。

本文讨论了围绕学券制的政治之争,下文我将讨论对学券制的具体批评和学券制的可能后果。

发表评论